教育先行厚植保密文化
作者:
时间:2020-12-14

      当前,高校已成为国防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其人员流动性较强,广泛的学术交流构建了相对宽松、开放的大环境,这与国防科研需要相对稳定的人员、封闭的环境等保密要求相矛盾。从个体来看,在外部环境相对开放的情况下,思想活跃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在相对封闭且“循规蹈矩”的管理模式下开展国防科研工作,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麻痹思想,为泄密埋下隐患。
       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清华大学坚持“抓源头、抓核心、抓重点、抓关键”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起总体开放、国防科研局部封闭的工作体制,紧密结合本校环境及人员特点,采取融监督、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为做好国防科研保密工作保驾护航。                  

教育先行厚植保密文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密文化是保密实践的灵魂,厚植保密文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保密理念固化于心、付之于行。清华大学党委领导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将保密文化建设作为保密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保密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高校保密文化氛围。
       教育培训有的放矢。学校围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保密法治建设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注重结合保密检查及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培训寓“理”于“例”,在增强师生保密意识的同时,着力提升保密能力。
       宣传方式丰富多样。学校利用宣传橱窗、校园网、新媒体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保密宣传教育。其中,在基层单位开设保密文化宣传专栏是日常保密管理的有效手段,宣传栏内容可以根据板块特点灵活设置:日常办事流程栏旨在将程序烦琐的保密事项流程清晰化,帮助参与国防科研的老师节省精力、提高效率;经典案例展示栏通过剖析国防科研工作中的窃密泄密案件,以案说法、以例省人;保密知识培训栏及时分享保密知识“干货”,灵活地承担起涉密人员的补课工作。
       高校保密文化涵养非一日之功,要牢牢根植于高校历史土壤,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丰富。正是对保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清华师生的精心浇灌,清华这片沃土已孕育了浓厚的保密文化氛围,为做好国防科研保密工作筑牢了思想防线。                                                             
抓铁有痕加强保密检查
       保密检查是现代保密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保密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清华大学在保密检查中结合学校特点,开拓工作思路,以查促教、以查促改、以查促防、以查促管,不断推动保密管理上台阶。
       根据学校保密工作需要,除常规校级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每季度的单位自查外,清华大学还进一步开启随机检查模式,打好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的“组合拳”。这些不断升级的检查形式,也在不断强化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责任。
       在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学校还创新形式开展“他查”。2019年4月,清华大学邀请兄弟院校资深专家来校,深入人员多、体量大的院系实地检查和指导。这样做既避免了因熟人碍于情面而使检查流于形式的弊端,又通过相互交流及时补齐了学校保密管理短板。通过“他查”,师生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配合问题整改落实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力量,将部分经验丰富的基层保密管理员纳入校保密工作督导组,这些基层管理员熟知日常保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更容易发现问题和隐患。通过组织管理员自查、互查,让他们在“裁判员”和“运动员”身份之间进行切换,帮助其快速成长,进而在督导检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全校保密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保密检查不是摆“花架子”,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每一次检查都要力求落地有声、抓铁有痕。学校为避免保密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检查一结束,当即下达检查记录及整改通知单,限时整改落实并及时反馈,对屡教不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人员严肃追责,检查、督导、整改、追责各环节无缝衔接,确保保密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层层防护铸造保密盾牌
       做好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功夫。鉴于国防科研项目的特殊性,其立项、论证、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保密管理工作漏洞,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清华大学将保密管理关口前移,采取集中和开放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强化人防、技防、物防,铸造坚实的保密盾牌,确保国防科研在相对封闭、安全规范的环境下高效运行。
       学校推动各部门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置,切实保障国防科研安全。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可以全生命周期跟踪所有涉密设备和载体,以加强管控。
       在涉密信息设备管理上,学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建立专业的管理运维队伍,由信息办全面负责全校的涉密信息设备台账管理、档案管理、风险评估和管理员培训,并监督信息化技术中心的运维工作。信息化技术中心由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负责执行涉密信息设备的审计与病毒查杀、安全保密产品及外携外借设备审批、涉密设备维修及报废等。这样做,解决了各院系因技术管理人员缺乏所导致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国防科研工作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日常管理中,对于体量小、人员和设备少的部门、院系,由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全权负责非涉密设备的监督检查;对于体量大、人员和非涉密设备多的部门、院系,学校鼓励并引导建立信息设备监督检查机制,内部抽调技术骨干,通过技术培训持证上岗,成立非涉密设备检查小组,负责分管范围内非涉密设备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在综合督查中按比例抽查。通过完善的制度和严密的管理,有效避免了因管“物”不力而产生的失泄密隐患。
       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任重道远,只有认清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学校实际,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合理的保密管理方法,建立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规范性强的管理模式,才能使高校保密工作切实担当起为国防科研保驾护航、贯彻落实科技兴军战略的使命。

(转载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1期)


正品保证 优质服务 急速物流 售后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