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9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保密柜 https//www.guub.cn/
也许,关于功勋人物,我们普遍知道一些故事:袁隆平扎根杂交水稻田间,屠呦呦埋首青蒿素抗疟研究,张富清在贫困地区奉献一生,李延年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申纪兰率先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于敏、黄旭华、孙家栋等用严谨和执着推动祖国的国防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
我们看到,当于敏应召参加核武器研制,他坚定地说:“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氢弹就是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
苏联专家授课要求大家只学习核潜艇仿制知识,黄旭华毫不服气:“我们就是要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卫国家。”面对科研瓶颈,屠呦呦毫不犹疑:“只要研制出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心系祖国、造福人民,是功勋人物的共同梦想和初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之时,不仅几乎所有领域的研究工作都要从头开始,还要克服严重的物资紧缺,有的工作人员甚至长期营养不良。缺食物,于敏、黄旭华、孙家栋等就去挖野菜、白菜根,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投身水稻育种,袁隆平长年埋首田野,有家不归;专注药物研发,屠呦呦夜以继日,以身试药。
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终于换来繁花似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团队发现一株花粉败育型野生稻;1972年,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的青蒿素;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梦想,功勋人物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舍小家为大家,从不计个人得失。这一点,在电视剧的全面演绎中,体现得更加生动、具体。
由于科研项目保密需要,功勋人物中的不少人,曾经连姓名都是国家秘密。他们隐姓埋名数十年,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隐身在幕后。
为保守秘密,于敏的研究成果几乎从未公开发表;为执行纪律,黄旭华在父亲去世时没有回去奔丧,母亲也见不到“人间蒸发”的儿子;为攻关项目,屠呦呦狠心长年将年幼的女儿留在老家,只字不提自己的工作情况。
伟大的功勋背后,也藏着他们对家庭的亏欠。在伴随功勋人物追梦的道路上,他们的家人同样做出了很多牺牲,用关爱温暖着在一线奋战的亲人、爱人,也用深情理解着他们为保守国家秘密而展现出的沉默寡言。
当于敏长期带领科研人员将“草稿纸铺满戈壁滩”时,街邻四坊对他的去向窃窃私语,孩子们哭闹要爸爸,妻子孙玉芹都只能把委屈默默藏在心里,坚强扛起家里的一片天;为了配合黄旭华工作,全家随其迁往偏僻荒芜的福禄岛,一住就是很多年,期间女儿差点在海边走失;屠呦呦的父母年事虽高,却任劳任怨在老家养育孙辈,当屠呦呦回家接孩子,女儿已经不认识她是谁……
这,就像《功勋》单元剧《孙家栋的天路》主题曲唱的那样:“比天更远的远方,比路更长的漫长……为跳动那句誓言……我热血满腔,愁与哀皆忘,追一个信仰,指引我的方向”,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