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密人员离岗、离职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应清退涉密载体、签订保密承诺书,接受脱密期管理。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要清退涉密载体。包括个人所持有和使用的国家秘密载体和涉密信息设备,如文件资料、软盘、U盘、光盘、涉密信息设备等。移交时,必须认真清理清点,登记在册,办理移交手续,并作为办理离岗、离职手续的条件。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要签订保密承诺书。保密承诺书应明确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后应履行的保密义务以及违反承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任何情况下,以泄露国家秘密为代价推进业务工作都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业务工作是100分,保密工作是1分,那么100减1并不等于99,而只能是0。2.交接工作或者换岗工作
调整工作岗位时规范交接,前任、后任工作人员对各类载体、文件资料逐一清点登记,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也是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实践中,由于工作交接不规范导致泄密事件时有发生。
某市市委办公厅领导许某因家中有事,将收到的一份秘密级、一份机密级密码电报放在办公桌上离开。工作人员安某给领导报件时看到桌上的涉密文件,翻阅后发现其中内容涉及某行业领域重大调整,出于炫耀心理,安某用手机拍摄发送到自己的微信大学同学群,造成泄密。涉密文件在传递、收发、保管、阅办、销毁等任何环节,保密管理松一分,泄密风险隐患就会增十分。某市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曾某,收到上级单位下发的一份秘密级文件,要求紧急传达落实。因需要阅办的领导外出不在,曾某为尽快将文件传达到位,遮盖文件密级标志进行扫描,将电子版发送至单位微信工作群,造成泄密。
“口头叮嘱”往往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起不到保护涉密文件的作用,更无法阻止涉密文件不被外传。保密这件事,不能把责任和信任寄托在他人身上,最稳妥的做法是自己不违规,关紧泄密的闸门。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涉及人员、载体、场所等多个方面,涵盖环节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泄密。保密法第三十一条、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专门对涉密会议、活动的主办单位提出了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要求制定保密方案,明确参会范围,落实场所、设施、设备保密管理规定,严格管理涉密载体,对参会人员提出明确保密要求。但是,从近年来有关涉密会议期间发生的泄密案件来看,一些管理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人员、载体、场所的管理依然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由电视电话会议引发的泄密问题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微信工作群应指定专人作为管理员,做好保密管理,交流内容严格限定为周知性的一般信息,禁止传播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信息。此外,机关、单位要将涉密载体流程管理与智能手机使用管理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消除涉密文件数字化的隐患。机关、单位应对微信工作群进行重点筛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立刻向本单位保密工作机构报告。保密工作机构要采取措施防止信息扩散,并立即向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